全站导航

新闻攻略

下载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专题 > 文化 > 范仲淹与应天书院沉淀千年的不解之缘

范仲淹与应天书院沉淀千年的不解之缘

  • 2019-11-03 00:00:00
  • 在手机上看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说到商丘古城,人们会马上想起应天书院。

说到应天书院,古城人会马上说起范仲淹。

一个人和一个书院?亦或者一个人的书院?那个人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如此短暂,却和那个书院结下千年不解之缘。

一座古城和一个书院?又或者一个古城的书院?那个书院在浩瀚宇宙中如此渺小,却让那座古城拥有了千年文化沉淀。

古城是商丘城,1000多年前,她名叫应天,500多年前,她名叫归德。

书院是应天书院,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历史上鼎鼎大名,任千年风吹雨打,风华犹在。

人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任万世时光消磨,永垂不朽。

范仲淹又怎样和应天书院结下不解之缘呢?容笔者慢慢道来…….

公元989年8月29日这天,苏州吴县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新生命的降生总是幸福和愉快的,范仲淹家也是如此,忙时办公做活,闲时逗儿为乐,所谓天伦之乐,也就是这样。可天不作美,这种幸福和快乐的时光却只有两年,范仲淹两岁时,家中突逢巨变 ,父亲撒手人寰,幼年丧父这种闻者伤心见者落泪的人生三大悲剧之一就生生的降落在范仲淹头上。

可怜就像是天上飘落的雨,东边有,西边也有,对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他们家来说,父亲的与世长辞就意味着这对孤儿寡母失去了遮风挡雨的伞,母亲无可奈何,只能带着他改嫁,重组家庭。男方长山朱氏,在还没有记忆的年龄里,范仲淹的名字就被改成了朱说(yuè)。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23岁。这一年,他得知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家世,先祖范履冰是唐朝宰相,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在吴越降宋后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得知家世后的范仲淹顿觉伤感,他决定改回姓氏。同年,他拜别母亲后,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在这里,他学到的不仅是能让他高中进士的学识,他还学到了以天下为己任,并且与应天书院结下了千年不解之缘。

范仲淹与应天书院沉淀千年的不解之缘

范仲淹画像

当时的应天书院很有名气,有名气到什么地步呢?笔者用数字做个说明,据研究,宋太祖朝共开15科,录取进士仅187人,而应天书院却出现了七榜五十六的科举神话。出现了父子状元、兄弟状元、一榜双魁、一榜三兄弟等令人不敢相信的传奇。

应天府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时的后晋(936年—947年)。唐朝覆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官学遭受破坏、庠序失教,中原地区开始出现一批私人创办书院,应天府书院由此而生。当时有商丘人杨悫乐于教育,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创办睢阳学舍,聚众讲学。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办学。培养出诸如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等后来都成为台阁重臣的著名人物。睢阳学舍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但戚同文病逝后,学校曾一度关闭。

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宋真宗因宋太祖赵匡胤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遂将宋朝龙兴之地宋州(今河南商丘)升州为府,称应天府。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邑民富人曹诚,在戚同文旧学之地出资三百万金,造舍150间,聚书1500余卷,广招学生,并于次年聘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为主院,以曹诚为助教,建立了书院。“博延众生,讲习甚盛”,愿以学舍入官,真宗皇帝大为嘉叹,“面可其奏”,下诏表彰,端明殿学士盛度“文其记”,前参知政事陈尧佐“题其榜”,赐名“应天府书院”,应天书院改为府学,官府拨学田十顷,充作学校经费。《宋会要》里载有1009年农历二月二十四日对书院赐额的这份诏书。从此,应天书院取得了官学地位。书院得到官方承认,成为宋代较早的一所官学化书院。应天府书院与曲阜文宣王庙建立较早,宋人有“州郡置学始此”之载。学院的基本课程是儒、道、墨家经典《诗》、《书》、《礼》、《易》、《乐》和《墨子》、《道德经》、《春秋》等,“博涉百家九流之说”。

这么厉害的书院,来头如此之大,范仲淹身无分文是绝对交不上学费的,别说应天书院这种知名学府,就是一般的他也上不起,偏偏应天书院免费收留天下寒士就读,这就是缘。

范仲淹与应天书院沉淀千年的不解之缘

商丘应天书院内供奉的范仲淹像

作为寒士中的寒士,23岁的范仲淹来到应天书院,成为这所学府的一名贫困学生,贫困到什么程度呢?那就真的是只要你有恻隐之心,你就会心疼程度,简单了解一下:朱说煮好粥,就把放到一旁,拿起书来看,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原本热气腾腾的米粥凉了结成块,他就用小刀把凝固了的米粥分为四块,取出其中的两块,和着几根腌菜吃了下去,这就是他的早饭了,那么晚饭呢?哎,可悲的是晚饭也一样。

难能可贵的是,他学习非常之刻苦,白天和晚上基本除了很短的睡觉时间,都在苦苦读书,五年读书期间,都不脱衣服睡觉,读书太晚了或者困了,就用冷水洗把脸继续读书,经常连稀饭都吃不饱,所以每天都要等到太阳过午时才开始吃饭,他的吃穿住行,其他人都认为苦不堪言,他却还乐在其中。这刻苦可不是我夸夸其谈的,这是有记载的“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者,公自刻益苦”。就光是这份刻苦,就值得所有人尊敬。

当时南京留守的儿子,也是范仲淹的同学,见到他学习刻苦,而生活艰苦,就把他的情况和父亲说了。南京留守特地将公家食物分给他,但范仲淹不肯接受,别人认为他不领情,他却说:“我已经习惯了喝粥,担心一享受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这就是贫贱不能移。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真宗到应天府朝拜圣祖殿,应天书院的学生也都跟随满城百姓跑去看热闹,希望能见到皇帝一面,只有他仍然留在学舍读书。有人问范仲淹,为什么不去看皇帝,范仲淹回到说:“皇帝总是要见到的,将来见也不晚。”这就是他的自信。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27岁的他高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于是离开应天府,开始了他的第一轮官宦生涯,他把母亲接到身边供养,他任满后向皇帝上书,希望能改回原来的本姓范,皇帝同意后,他把名字改为范仲淹,光宗耀祖!这个名字永垂不朽,铭刻在史书之上。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天圣三年(1024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天圣四年(1026)八月,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南京应天府(今商丘)。时晏殊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

范仲淹回到了这个教会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地方,住在学院里,训导督促学生有法度,并且以身作则,勤劳恭谨。学生们读书、吃饭、睡觉,都按时刻表进行。范仲淹常悄悄走进学生的斋舍中,看到有先睡的人,叫起来诘问他。那人说:“刚才看书疲倦了,暂时睡一会儿。”范仲淹问:“没睡之前看的什么书?”那人胡乱地说了一本书,范仲淹就拿起书来考他,答不出来,就罚他。给学生们出题考试之前,自己一定要按照题目先做一篇文章,以便知道难易程度。

范仲淹与应天书院沉淀千年的不解之缘

应天书院  摄影/武培新

在此期间,范仲淹一面管理学校,还一面给朝廷上书(《上执政书》),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天圣六年(1028)十二月,范仲淹服丧期满,又回京城做官。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宋真宗章献皇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上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请求离京为官,被任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范仲淹虽“处江湖之远”,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在此期间,他也多次上疏议政。朝廷欲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停工;在吏治方面,范仲淹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 ,并多次上书陈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认为“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 ;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 。范仲淹的这些上疏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其一片忠心打动了仁宗。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驾崩,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入京,拜为右司谏。时群臣多议太后垂帘时为政之失,范仲淹却认为太后虽秉政多年,但亦有养护仁宗之功,建议朝廷掩饰太后过失,成全其美德。仁宗采纳,诏令朝廷内外不得擅自议论太后之事。仁宗因刘太后新亡,欲立杨太妃(宋真宗章惠皇后)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范仲淹认为频立太后,有皇帝不能亲政之嫌。 仁宗采纳,罢黜太后册名,但称谓不改。

七月,天下大旱,蝗灾蔓延,江淮和京东一带灾情尤其严重。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便质问仁宗:“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仁宗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安抚灾民。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制的形成,离不开应天书院的影响,商丘是中华名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这里诞生了中华圣人文化圈,老子庄子和墨子也都出生在这里,西汉时期这里就诞生了梁园文学,千年来的思想传承下来,到了范仲淹的时代,他在应天书院饱受这千年沉淀下来的思想的熏陶,形成了先忧后忧的思想体制,并且又把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反馈给应天书院的学子们,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种影响长达千年,可见这就是范仲淹与应天书院的千年之缘。

有人说,有范仲淹是应天书院的福气,是大宋读书人的福气,而笔者认为,恰是有了应天书院才是范仲淹的福气,是天下读书人的福气,是豫地百姓的福气,是我们整个中华的福气。应天书院千年来屹立不倒,注定成为华夏民族的文化瑰宝。


文章速递

新闻 知道 百科

热门新闻

精彩专题

更多+

游戏排行

安卓 热门

新游预告

  • 更多

    更多开测

    新游开测
    进入

专区

王者荣耀

新农商网 www.xncsb.cn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739号-8

新农商网下载基地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我们用心在做,为您提供更多好玩、好用、放心的软件下载站

举报信息框
  • *举报网址:
  • *举报内容:
  • *联系方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