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英国小说家,剧作家。在游记、回忆录和文艺评论方面也有所建树。曾有过多次慈善活动。毛姆出生在巴黎的驻法使馆里,父母去世后投奔英国叔父,因生理差异导致青少年时期心灵创伤,在海德堡大学肄业后转入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并取得外科医师资格,1897年开始专职写作,并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Liza of Lambeth)。因小说发展受挫转而创作戏剧并大获成功,在1908年的伦敦舞台同时上演他的四个剧本。1915年发表半自传体小说《人性的枷锁》(Of Human Bondage)。一战期间,毛姆先在欧洲战场担任救护员、司机等工作,后入英国情报部门工作,在瑞士和俄国搜集消息。1916年起多次奔赴南太平洋、远东等地并根据当地人物风情发表了《月亮与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在中国屏风上》(On a Chinese Screen)等多部作品。二战期间,以作家身份进行反法西斯斗争,发表小说《刀锋》(The Razors Edge)。1948年发表最后一部小说《卡塔丽娜》(Catalina),此后只有回忆录和文艺评论编著作品。1965年12月16日于法国病逝。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人物生平、人物关系、代表作品、作品特色、人物影响、人物评价、后世纪念、轶事、犀利语句等介绍

姓名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所处时代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

国籍

英国

出生日期

1874年1月25日

去世日期

1965年12月16日

终年

91岁

职业

小说家

代表作品

月亮与六便士、人性的枷锁、巨匠与杰作、面纱、刀锋、寻欢作乐

主要成就

提名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1959年、1961年、1962年、1964年、1965年)

简介

毛姆一生共创作了多种类型和数量的文学作品。作品常以特别的叙事方式和冷静、客观乃至挑剔的态度审视多维人生,基调超然,带有讽刺和怜悯意味,并对精神世界有所探讨。在全世界有大量读者,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人”“英国莫泊桑”,作品多次成为畅销书。六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160个左右电影电视改编版本,仅次于他的是柯南·道尔。

1954年毛姆被授予“荣誉侍从”头衔,成为皇家文学会的会员。在1946年设立了萨默塞特·毛姆奖,用以奖励优秀的年轻作家。

人物生平

巴黎童年

经历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运动的巴黎,一片荒凉。在1871年8月,罗伯特·奥蒙德·毛姆(Robert Ormond Maugham)携全家从伦敦返回法国,继续在英国驻法使馆担任法律顾问。二年后,英国大使馆在使馆二楼设立一间产房来规避外国人员孩子出生在法国即自动获得被征兵资格的规定。1874年1月25日,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出生在使馆产房。小毛姆的双亲都属于中产阶级的家庭,而且三岁的时候哥哥们都去了伦敦读书,小毛姆可以独享父母恩宠。他肆意挥洒着想象力,和同伴打闹戏耍,时不时参与母亲的茶话沙龙。到了入学年龄,小毛姆被送入一所法国学校。在七岁生日那天,收到母亲朋友馈赠的20法郎并用它观看了第一部戏剧。在小毛姆八岁时母亲因肺结核离世。母亲是小毛姆生活的中心,失去她后,一生都难以释怀。两年后父亲因胃癌去世,偌大的巴黎只剩小毛姆和保姆了。

肯特少年

医生的家庭私塾

英国肯特郡惠斯泰布尔(Whitestable)的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叔叔亨利·麦克唐纳德·毛姆(Henry Macdonald Maugham )被指定为10岁男孩的监护人,1884年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奔赴英国与叔婶生活。新环境让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产生了不适感,在后来的半自传体小说《人性的枷锁》中描绘了关于叔叔婶婶的各种不友善,但经过后期考证,他们只不过是“喜欢孩子,但不理解孩子”而已。自从到了英国,毛姆的口吃变得严重,“大多数人轻如呼吸的事情,把他的神经撕成碎片”,但是这个问题迫使他深入思考各种情况,为他以后的作家之路提供了丰富的语言逻辑素材。当年毛姆在邻居查尔斯·埃瑟里奇(Charles Etheridge)医生家接受英语教育,往昔的法文教育和口吃的毛病给他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但努力战胜了困难,而且他在叔叔的书房里找了属于自己的世界,阅读了讲道集、游记、圣人长老传记、宗教史话和古典小说等多部著作,让毛姆认识到自己有一定的讲故事的天赋,同时让自己愈发自闭。

坎特伯雷国王学校

1885年5月,毛姆被送入全部教师皆为神职人员的圣公会(Anglicanism)学府坎特伯雷国王学校,叔叔期望毛姆最终能继承他的衣钵。身体的羸弱和口吃的弊病让毛姆受尽嘲笑,但功课的突出弥补了其他的不足。二年后毛姆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升入坎特伯雷国王高级班,还获得了音乐、神学、历史和法文的奖学金。这时的毛姆能以机智保护自己,但同时也造成自己和同学们的疏远,他还练就一项惟妙惟肖模仿他人的本领,让后来写作中角色替代得心应手。家庭和学校都重视宗教的氛围也影响着毛姆,在随后的人生中,他始终保留了对宗教的兴趣,欲求得性灵的归宿,但最终未能如愿。 1886年,托马斯·菲尔德牧师被任命为新校长,他喜欢毛姆并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毛姆心生感激想予以回报。可是在二年后的冬天,毛姆罹患严重胸膜炎,不得不中断学业而去法国南部土伦(Toulon)附近的耶尔(Hyeres)养病。来年回校学习的他发现功课已远远跟不上了,加之与老师发生不和谐,在与叔叔协商后彻底离开了坎特伯雷国王学校。

德国海森堡大学

1890年,无所事事的毛姆在婶婶索菲的建议下去到德国海森堡大学(Ruperto Carola Heidelbergensis)学习德语,期间受到了叔本华悲观主义和易卜生前进理念的影响,认为只有艺术家这样的特殊的人,才能把自己由人世的环境中解救出来;结识了曾在剑桥学习法律后从事写作的约翰·埃林厄姆·布鲁克斯(John Ellingham Brooks),此人向毛姆推荐了数位作家作品并鼓励学习意大利语,对毛姆来说是有启发的。毛姆动手写了第一部作品作曲家《梅耶贝尔》(Mayebel)传记,在被退稿后付之一炬。一年半后,毛姆见布鲁克斯去了佛罗伦萨,自己想要回家独立谋生,因此离开海德堡返回惠斯泰布尔。

伦敦青年

圣托马斯医学院

在经历了神职、法律和会计工作的比较和埃瑟里奇医生帮助下,18岁的毛姆于1892年10月3日进入圣托马斯医院(St-Thomas'-Hospital)学医。学医其实也是毛姆的拖延战术,因为在德国他已确立要以写作为生的信念,但他知道必须通过考试,万一没做成其他事,至少还有后路可退。有一次,解剖课老师指着大体老师说:“在解剖学上,不普通的现象也是正常的。”这句话深深印在了毛姆的心底。毛姆后来写道,“从那以后,我就认识到,这句话适用于解剖学,对人而言亦然。”医科就读期间他不仅读英文的文学作品,也读法文、德文、俄文和意大利文书。巨大的阅读量让毛姆产生了很多的故事和想法,他忍不住把对事物的观察与思考写到了笔记中,并认为生活不仅是可以“过的”,还是可以“写的”。

浸淫戏剧

对戏剧感兴趣的毛姆认识了剧院大佬的儿子沃尔特·阿德尼·佩恩(Walter Adney Payne),利用佩恩的身份,他们看到了许多大师作品并受益匪浅;还遇到了年届五旬古怪导师温特沃斯·胡舍(Wentworth Houcher),他觉得毛姆非常有潜力,就带他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对毛姆的艺术鉴赏能力大有裨益,几年后毛姆把“头生子”送给了他。1894年的复活节放假期间,毛姆开始了为期一生的旅行生涯,期间虽有驻足,更多是异域漂泊。病房展现的人间冷暖让毛姆认识到“生活没有好与坏,只有事实。”更让其能在客观超然的视角上创作作品。1895年4月,奥斯卡·王尔德在伦敦因同性恋被判处劳役两年,此案影响了一代人对同性恋的看法并让同性恋者采取了保护自己的做法,其中就包括毛姆。

初涉文学创作

从16岁那年开始,毛姆就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阅读面很广,不只英国剧作家的作品,还有法国、西班牙、德国,以及从其他语言译介过来的作品,他还尽可能经常光顾戏院。但毛姆刚写的剧本没一个受到戏院经理们的青睐。遭受挫折的毛姆转而写小说试水。两篇讲述主角的善良导致他自私的家人认为他精神失常的短篇小说《坏榜样》(Bad example)和讲述主人公跟有妇之夫私奔后被逐出家门,家人在她与与男爵结婚后急于修好的故事的短篇小说《黛西》(Daisy),被审稿人爱德华·加内特(Edward Garnett)审核后认为毛姆有一定能力并建议他先给杂志写稿,托马斯·费希尔·昂温(Thomas Fisher Unwin)读后拒绝出版但鼓励他以后可以合作。1897年1月写成纪录伦敦贫民窟的小说《兰贝斯的丽莎》,描述贫民窟里与寡母相依为命的漂亮姑娘丽莎爱上已婚人士,怀孕后小产离世的故事,真切反映了世纪之交伦敦劳工阶层的生活。作者对小说中人物既有同情心理,又有冷静客观描写,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也不做任何道德评判。在维多利亚女王的登基钻石纪念庆典后的9月正式出版。小说在销售两个星期后的加印,表明毛姆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同时内容也引起了争议,还发生了抄袭风波,但都显示毛姆的处女作是基本成功的。1897年10月,毛姆从圣托马斯医院毕业,同时获得了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院的从业执照。毛姆在医学院的五年让他对人性有了充分的了解,也为观察细致的作家生涯打好了基础。

在去西班牙之前,毛姆向昂温交付了以《佛罗伦萨史》中关于意大利弗里起义为底稿的长篇小说《一个圣徒发迹的奥秘》(The Making of a Saint),以回忆录的形式描述了一个15世纪的武士对自己生平的追溯,武士在命运的安排下,最终脱离凡尘,成为一个圣徒。爱德华·加内特评价道:“雄浑、清灵且新颖、畅达……毛姆不愧是个聪慧的作家。”同时也显示毛姆对格言式的写作风格颇有心得。这本书是毛姆在美国出版的第一本书。在出了一册故事集《新手训练》后,毛姆便和昂温解除了合同,开始与哈钦森(Hutchinson)合作在1901年出版了毛姆的《英雄》(The Hero)。作品以怀疑或人道的眼光来看布尔战争,以及那些从未出过英国国门对实际的战争茫然无知的人们所抱的侵略主义,反响一般。这本书首度印上颠倒的摩尔人标记,这个标记成为日后的商标。

1902年《克拉多克夫人》(Mrs. Craddock)是毛姆经由威廉·海因曼(William Heinemann)出版的第一本小说,但第一版也未能售完。这段时期,毛姆负责编辑一份寿命极短的《冒险》文学类杂志,以此为平台毛姆结识了数位作家,但杂志倒闭后毛姆便离开伦敦前往巴黎。在巴黎的白猫咖啡馆毛姆结识了后来成为皇家学院院长的杰拉德·凯利(Gerard Kelly),获取了爱尔兰画家关于高更的信息,也为后期创作《魔法师》(The Magician)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1903年非商业性学术机构戏剧社上演了毛姆的剧本《一个体面的男人》(A Man of Honour),后1904年又在大街剧院上演。毛姆趁势将剧本的一部分改头换面,又写成了另一部小说《旋转木马》(The Merry-Go-Round)。1906年,《主教的围巾》(The Bishop's Apron)一书出版。这部小说是根据毛姆的一部未曾上演的剧本《面包和鱼》改编而成,讽刺一个庸俗凡鄙、野心勃勃的教土,在政治和性爱方面所打的鬼主意。屡受挫折的毛姆在1908年出版《魔法师》,想以怪异的情节来吸引大众的注意。故事原型阿雷斯特·克罗利(Arest Crowley)感觉很不舒服,并向杂志社投稿强烈谴责毛姆抄袭。这本书虽有风波但销售平平,未能引起大众关注。

时来运转的戏剧

1907年英国皇家宫廷戏院的经理奥索·斯特劳斯(Ossur Strauss)需要一出戏来弥补生意的亏空,毛姆的戏剧经纪人布莱特(Bright)就势把前期各个剧院经理和女演员拒绝的《弗雷德里克夫人》(Lady Frederick)卖给了他。10月的毛姆一炮而红,应急的剧本在伦敦西区的5家戏院共演了422场。从此开始了26年不间断的剧作生涯和29部戏剧上演的盛况。原来无人问津的剧本被重新接纳并演出。《学会》杂志的雷吉·杜纳称此作“一部完美的作品,这是对一个迷人的个性所精心安排的一番明智而又新颖的探究。”时来运转的毛姆在1908年6月有四部戏剧同时在伦敦西区上演,创造了一个当时的记录。一位漫画家曾为《笨拙》杂志画了一幅漫画:莎士比亚站在毛姆剧作的广告板前咬着自己的手指头。转年,《佩妮洛普》(Penelope)上演二百四十六场,讲述一个妇人为了挽救自己的婚姻,把丈夫送进她怀抱的故事;《史密斯》(Smith)上演一百一十多场,讲述置家庭和谐、丈夫感情、孩子生命于不顾的贵族夫人与勤劳友善女佣史密斯的故事,毛姆以残酷的手法显示了剧中人的淡漠无情。

毛姆在1909年后期决定转向严肃主题剧本创作,来回击制作人福罗曼(Froman)“名剧精选”没有邀请自己的错误。但来年的《第十个人》(The Tenth Man)《格蕾丝》(Grace)和《寻欢作乐》(Cakes and Ale)为他上了一课。但这并不耽误市场对毛姆剧本的需求,可是毛姆觉得过去的记忆唯有写出来才能抚平心灵伤痕,他决定在舞台隐退两年,重写润饰以前的稿件成为后来的《人性的枷锁》。就在这一年毛姆住进了伦敦梅菲尔心脏区,跨入特权阶级。

1911年在毛姆在梅菲尔社交圈的宴会上再次见到了“巴纳多之家”孤儿院创始人的女儿西里尔(Syrie),两人相谈甚欢。转年毛姆到美国向苏·琼斯(Sue Jones)求婚不成,专心排练《应许之地》(The Land of Promise),剧情大致为一个侍女失去工作以后,前往加拿大求职,遇到一位农场雇工,把她训的服服帖帖,他觉得自己爱上了他并最终嫁给了他,在纽约上映后反应冷淡,但在伦敦引起了关注,演出了很长时间。

多种风格的文学创作

“一战”开始后,毛姆自愿加入战地救护队担任翻译后从事驾驶,结识了好友杰拉德·哈克斯顿(Gerald Haxton)。1915年8月,半自传体小说《人性的枷锁》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相继出版。战争的阴影萦绕在人们的心头,希望能有轻松幽默的作品缓解压力让生活继续,而《人生的枷锁》悲戚冗长的格调让人们难以接受,所以此书在当时不被认可。但文艺评论家麦卡锡认为:当大批的近代写实小说沉入河底时,《人生的枷锁》仍与《老妇的故事》《战地春梦》《巴比特》等极少数作品一样,能够随时间的流逝而一直漂行于水面。此书自出版后就没有停版过,至今仍为广大读者所喜爱,还被许多教育机构中被列为指定读物之一。1915年9月,尚未正式结婚的毛姆和西里尔的女儿出生,取名丽莎。通晓数种语言和熟悉欧洲地理的毛姆进入英国陆军情报部并派往日内瓦工作,同时亨利·维尔康(Henry Wellcome )向西里尔起诉离婚,还把毛姆列为共同被告,所幸离婚案很顺利,毛姆和西里尔在1917年5月登记结婚。婚后不久,抱病赴俄国进行情报工作,但成果不大。耽误的病情迫使毛姆不得不疗养一段时间,这期间他不断阅读和写作,为日后的新作品做基础。

毛姆在1916年、1919年和1920年进行了南太平洋远东之旅,游历了火奴鲁鲁、斐济岛、塔西堤、马来半岛和中国等,根据美属萨摩亚帕果帕果(Pago Pago)见闻写就了《汤普森小姐》(Miss Thompson),讲述在南太平洋岛上的旅馆里,一个严厉传统的传教士戴维森,力图救赎偶遇的风尘女人汤普森,却最终失败的故事;根据画家高更的经历写成了《月亮与六便士》,还购得高更的残存门板画;写了具有中国风情的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58篇中国风情素材反映毛姆满怀同情的试图贴近中国人生活的同时,毫不留情的批判了英国人在中国的真实生活。还在1922年写了唯一的一篇儿童故事《九月公主与夜莺》(Princess September and The Nightingale)),讲述了古暹罗国国王九女儿夜莺在关进笼子后不在唱歌,奄奄一息,最后公主放夜莺自由的故事。

1921年,《周而复始》(The Circle)上演,此剧是毛姆最杰出的戏剧作品之一,曾被英国皇家国家剧院列为“20世纪最精彩的戏剧"之一,在毛姆自编的《剧本选》中,他也曾将其称作自己最好的一个剧本。目前同时出版了故事集《叶之震颤》(The Trembling of a Leaf),其中有《雨》(Rain)和《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The fall of Edward Barnard)。

1922年《苏伊士之东》(East of Suez)上演,故事背景设定在北京,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黛西与白人乔治和哈利三个人之间的爱情纠葛。市场反响颇为可观。来年《家与美妇》(Home and Beauty)轰动一时。

1925年,毛姆出版小说《面纱》,小说手法与以往不同:情节的铺排重于角色的刻画,由于故事地点和人物名字的争议让此书数度修改,间接导致了这部书在英国重印了5次,累计印了2万多册。虽因情节简单不受文艺批评家待见但是颇受大众喜爱。

1926年出版收录了《信》、《环境的力量》等六篇的短篇小说集《木黄麻树》(The Casuarina Tree),描写了一些西方人(大多数是英国人)在远东殖民地的经历,特别描写了他们在与原来所处的西方文明世界隔绝之后,在精神上受到的种种折磨。各个小说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从英国开始,周游远东后又回到英国,堪称一绝。评论家西利尔·康诺利(Cyril Connolly)将这本短篇小说集列为“现代主义运动(1880—1950)百部经典”之一,;小说家哈特利(L.P.Hartley)认为这是一部近乎完美的作品,“深刻地揭露了人物内心动机中更卑鄙的一面,而且分析透辟”。同年上演《忠实的妻子》(The Constant Wife),主要内容是主人公利用智慧和冷静对付出轨的丈夫,却不含恨意。演出一塌糊涂,但1973年重演时获得了较高的赞许。

莫庐中年

身为装饰家的西里尔总把家里的房间、物品等不定时变动,而且有时还把房子出租,打扰了毛姆的生活和创作,也造成了两人的婚姻裂痕,于是毛姆在法国的里维埃拉买了一栋别墅,取名叫莫雷克斯(Villa La Mauresque)。新居落成后毛姆邀请西里尔来做客,两人并就离婚事宜达成一致,1929年5月11日正式离婚。

小说兴戏剧隐

1928年,以自身情报经历为基础的短篇小说集《英国特工阿申登》(Ashenden)出版,作者以轻描淡写的写实方式来检视国际间谍活动中的叛逆与双边交易的情形。这部书虽然开拓小说类型且具有里程碑式影响力,却看不出作者有新的方式来叙述故事,或对故事的含义有新的挖掘。

1930年,毛姆出版了长篇小说《寻欢作乐》(Cakes And Ale),这部书的构思缘于托马斯·哈代和休·沃尔波尔,但毛姆一直否认。通过对“文坛泰斗”德里菲尔德及其周围种种人物的描写揭示了当时英国文学界的种种光怪陆离、可笑可鄙的现象。现代英国文学评论家A.C.沃尔德认为《寻欢作乐》是毛姆最出色的小说,当代英国女作家和文艺评论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也把《寻欢作乐》看作毛姆最才华横溢的作品。《养家糊口的人》(The Bread-Winner于)1930年完成并上演,写一个人与传统式家庭决裂,拒绝在供养他们。

1931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第一人称单数》(First Person Singula), 其中《异国他乡》最突出,表述乔治与父母的斗争归根结底是种族和文化上的冲突,儿子为了认祖归宗排斥父母盲目接受的英国市侩主义。

1932年,毛姆出版长篇小说《偏僻的角落》(The Narrow Corner)并再次成为畅销书,但也显露了专业之外的困倦神色。毛姆的悲观主义在主人公桑德斯医生和尼克斯船长无希望得平安的描述中得到展现,可以说此书是毛姆人生中的转折点,在全无新意和反响的两部戏剧《因为效了劳》(For Services Rendered)和《谢佩》(Sheppey)之后,毛姆决定从戏剧界隐退。

盛名隆才气收

1933年短篇小说集《阿金》(Ah King)出版,题名用的是作者游历马来半岛及周边时雇佣的向导名字,含有凶杀、爱恋和婚姻内容的六篇小说,描写了一些西方人在远离家乡的陌生环境中,变得行为古怪,难以捉摸,干出不同寻常的事儿。二年后,毛姆以西班牙背景的随笔《堂·弗尔南多》(Don Fernando),尽管全书资料丰富、通俗善读,但并未学术界的认可。

长篇小说《剧院风情》(Theatre)在1937年问世,讲述一代名伶茱莉亚陷入感情纠葛难以自拔,最终依靠对艺术的追求而拯救自身的故事。转年,尽回顾了写作生涯和人生各阶段思想构成的回忆录式作品《总结》(The summing up)出版,名作家普利切特(V. S. Pritchett)和格林(Graham Greene)都给予了好评,也很受读者欢迎。书尾写道:“快乐不是最终的答复,由于我生性使然,我从人生的痛苦中感受到的比从快乐中感受到的要多。”

“二战”期间,毛姆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后来以平装本的方式发行,题名为《战争中的法国》(France At War),竭力鼓舞法国民众的士气。毛姆取道伦敦后赶往纽约又迁入南卡罗来纳州,期间发布了小说和随笔,但无波澜。1944年,出版长篇小说《刀锋》(The razor’s edge),读者特别捧场,出版首月就狂销五十万册,还而且受到英国严峻批评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夫人的称许,被称为毛姆晚年最成功的的小说。

1946年毛姆携新秘书艾伦·塞尔重返法国并重修莫雷克斯,出版长篇小说《彼时此时》(Then and now),讲述意大利共和国执政团秘书马基雅维利出使伊莫拉,与瓦伦迪诺公爵切萨雷·博尔贾谈判,机关算尽确被别人摘果的故事。二年后,发表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卡塔琳娜》(Catalina),讲述一个美丽聪慧但双腿残疾的女孩,各方势力围绕“圣母显灵治好双腿”的时机,进行各自盘算的故事。出版后第一星期就销售九万三千册,还被选为英美的“每月一书”。历史小说的回归,说明毛姆创作的灵感正在衰退,从此毛姆封笔小说创作。

孤地老年

1947年毛姆创立一个“萨默塞特·毛姆奖”,每年奖励一位35岁以下青年小说家环游世界。

1948年毛姆应美国《红书》杂志邀约开列一张书单,列举其心中的世界十佳小说并撰写系列书评,于是就有了随笔《巨匠与杰作》(Great Novelists and Their Novels)。这个系列在报纸上连载了十五周,报纸销量每周增加五万份,占该报总发行量的10%。他的短篇小说《生活的真相》《异国他乡》《风筝》《上校夫人》被拍成电影《四重奏》,毛姆本人也参与了表演,上映后很成功,又拍了《教堂司事》《娄威尔先生》《疗养院》为内容的电影《三部曲》和《安可曲》,这时期毛姆可谓家喻户晓。

1949年,年届75岁的毛姆把他五十多年保存的十五册笔记、备忘录和旅游札记中精挑细选并加以简明按语,出版了随笔《作家笔记》(A Writer’s Notebook),这是作者最真实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等于把创作的终极秘密公诸于世。这本书可以看做毛姆一生文学创作的起点和终点,也是他自己对漫长文学生涯的告别。《作家笔记》对后世作家帮助甚大,影响甚广。

1952年,他在国内外获得各种荣誉,被牛津大学、海德堡大学和图卢兹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1954年,被女王授予“荣誉侍从”头衔,并在白金汉宫受到女王接见,成为皇家文学会的会员。同年英国加里克文学俱乐部特地设宴庆贺他的八十寿辰,在英国文学史上受到这种礼遇的,只有狄更斯、萨克雷、特罗洛普三位作家。80岁的毛姆事业大成。

1959年,毛姆生前最后一部随笔《观点》出版,通过对数位伟大人物的人生经历和艺术特色的解读,勾画出一幅幅不同时代、国度和领域的文人形象,最终打通普遍的人性和人心。是他熟透思想结成的美果。

1962年,《回顾》(Look Back)开始连载,在这部作品中,毛姆除了回顾职业生涯外大篇幅的用极尽粗野的骂街攻势来诋毁死去的西里尔,还指责她势力、自私、用情不专、不择手段等。报复性的咆哮污损了他的最后十年,许多好友或发文反驳或割袍断义。加里克俱乐部也不再欢迎他。毛姆从此再也没有回过英国,《回顾》也未能以书的形式出版发行。

毛姆从1961年因为遗产继承问题开始不肯接见女儿丽莎,还想利用艾伦·塞尔过继为养子的方式剥夺丽莎的继承权,经法庭判决毛姆败诉。三年后又因藏画拍卖父女对簿公堂,但最后庭外和解。

1965年12月15日,毛姆在尼斯的英美医院里与世长辞。为规避法国法律医院去世必解剖的规定,艾伦将毛姆运回莫雷克斯,于次日向外宣称毛姆死于家中。在马赛火化时只有艾伦·塞尔一人在场,于12月21日运往伦敦。毛姆的骨灰葬在坎特伯雷教堂尖塔之下,“毛姆图书馆”的墙角边,除了学校校长和男学生们就剩丽莎和她的孩子们。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人物关系

父母

罗伯特·奥蒙德·毛姆(Robert Ormond Maugham)(1823-1884),英国律师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与迪克森(Dixon)一起创办律所“英国法律专家(Juriconsultes anglais)”,在19世纪40年代移居法国并开办律所分社,后被英国大使馆任命为法律顾问。在妻子离世2年后,患胃癌去世。

伊迪斯·玛丽·斯奈尔(Edith Mary Snell)(1839-1882),生于印度,长于法国;婚后在英国侨民圈知名度较高,被誉为“优雅的沙龙常客”;对戏剧表演颇有心得;因肺结核和抑郁症去世。

兄弟

查尔斯·奥蒙德(Charles Ormond)(1865-1935),大学毕业后一直做律师直至退休,在瘫痪儿子去世六个月后离世。

弗里德里克·赫伯特(Frederic Herbert)(1866-1958),上诉法院的常任法官,后被册封为爵士,成为终身贵族;任命为议院法律议员升至议长,后转任被为大法官;中风后去世。

亨利·内维尔(Henry Neville)(1868-1904),喜欢戏剧创作,写过游记和诗集,当过杂志撰稿人,和毛姆合创过剧本,但未能受到世俗认可,最后自杀离世。

妻子

西里尔(Syrie)(1879-1955),原名格温多琳·沃德(Gwendoline Maud),在接触与制药大亨亨利·维尔康(Henry Wellcome )的婚姻后,与毛姆结婚,育有一女丽莎。英美有名气的装潢家。心绞痛和支气管肺炎带走了她的生命。

好友

苏·琼斯(Sue Jones)(1883-1930),演员,小说《寻欢作乐》罗西的原型,拒绝毛姆求婚,与安格斯·麦克唐纳(Angus McDonnell)结婚,婚后不顺,身材走样,郁郁寡欢。

杰拉德·哈克斯顿(Gerald Haxton)(1892-1944),在“一战”救护时与毛姆结识后成为其贴身秘书,1915年在英国因举止大不韪被宣告不受欢迎的外国人,酗酒好赌,因胸膜炎和肺结核离世。

艾伦·塞尔(Alan Searle )(1910-1985),在一次特殊的晚宴上与毛姆结识后成为其贴身秘书,在毛姆晚年挑起与女儿的遗产冲突试图获取最大利益,虽有斩获但心有愧疚。因关节炎和帕金森离世。死后将遗产捐助皇家文学基金用来救济贫困作家。

女儿

丽莎(Liza)(1915),结过两次婚,育有四个子女。

侄子

罗宾(Robin)(1916),喜爱写作,曾参军作战,在毛姆去世后出版了一系列的毛姆回忆录并向世人透露毛姆同性恋的性倾向。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

《兰贝斯的丽莎》Liza of Lambeth, 1897

《一个圣徒发迹的奥秘》The Making of a Saint,1898

《英雄》The Hero,1901

《克拉多克夫人》Mrs. Craddock, 1902

《旋转木马》The Merry-Go-Round, 1904

《主教的围裙》The Bishop's Apron, 1906

《拓荒者》The Explorer, 1907

《魔法师》The Magician, 1908

《人生的枷锁》Of Human Bondage,1915

《月亮和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 1919

《面纱》The Painted Veil, 1925

《寻欢作乐》Cakes and Ale, 1930

《偏僻的角落》The Narrow Corner, 1932

短篇小说集

《东向礼拜》Orientations,1899

《叶之震颤》The Trembling of a Leaf, 1921

《木麻黄树》The Casuarina Tree, 1926

《英国特工阿申登》Ashenden, 1928

《第一人称单数》First Person Singular, 1931

《阿金》Ah King,1933

《四海为家的人们》Cosmopolitans, 1936

《原样配方》The Mixture as Before, 1940

《环境的力量》Creanues of Circumstance, 1947

戏剧

《佳偶天成》Marriages are made in Heaven(1896-97)

《赞巴小姐》Mademoiselle Zampa(1896-97)

《一个体面的男人》A Man of Honour(1898/1902)

《拓荒者》The Explorer(1899)

《油水》Loaves and Fishes(1902)

《弗雷德里克夫人》Lady Frederick(1903)

《多特太太》Mrs.Dot(1904)

《杰克·斯特劳》Jack Straw(1907)

《佩妮洛普》Penelope(1908)

《第十个人》The Tenth Man(1909)

《史密斯》Smith(1909)

《乡绅》Landed Gentry(1910)

《应许之地》The Land of Promise(1913)

《不可企求的人》The Unattainable(1915)

《比我们高贵的人》Our Betters(1915)

《小屋之爱》 Love in the Cottage(1917)

《凯撒之妻》Caesar's Wife(1918)

《家庭和美人》Home and Beauty(1919)

《周而复始》The Circle(1919)

《陌生人》The Unknown(1920)

《苏伊士之东》East of Suez(1922)

《骆驼背》The Camel's Back(1923)

《上坡路》The Road Uphill(1924)

《忠实的妻子》The Constant Wife(1926)

《信》The Letter(1927)

《圣火》The Sacred Flame(1928)

《养家糊口的人》The Bread-Winner(1930)

《因为效了劳》For Services Rendered(1932)

《谢佩》Sheppey(1932)

随笔

《西班牙主题变奏》Don Fernando,1935

《总结》The Summing Up, 1938

《战争中的法国》France at War, 1940

《书与你》Books and You, 1940

《纯属私事》Strictly Personal, 1941

《巨匠与杰作》Great Novelists and Their Novels, 1948

《作家笔记》A Writer's Notebook, 1948

《随性而至》The Vagrant Mood,1952

《观点》Points of View, 1958

游记

《圣洁的天国:安达卢西亚见闻和印象》The Land of the Blessed Virgjn,1905

《在中国屏风上》On a Chinese Screen,1922

《客厅里的绅士》The Gentleman in the Parlour,1930

选编

《旅行者的图书馆》The Traveller's Library, 1933

《讲故事的人》Tellers of Tales, 1939

《现代杰作阅读:现代英美文学导论》Great Modern Reading:W.Somerset Maugham's Introduction to Modern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1943

《世界十大经典小说》The Ten Best Novels in the World, 1948-49

《吉卜林佳作选》A Choice of Kipling's Prose, 1952

遗作

《十七个遗失故事》Seventeen Lost Stories,1969

《罗曼史中的旅行者》Traveller in Romance.1984

作品特色

毛姆生活写作的主要阶段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代交替转换的时代,时局动荡和思想更替是主旋律,造就了其既有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观念,又有爱德华时代的自我价值实现思维,也就形成了他作品前期自然主义,后期现代主义的特点。作品多以记叙人生曲折离奇,用故布疑阵和巧设悬念方法来描述各种困境和最后的意外结局。

独特的叙事方式

在前期小说创作中,主要运用第三人称全知型叙事模式,而在后期创作中则采用超叙述层次,即把第一人称的真实叙事体和第三人称的全知叙事体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作者作为其他人物的知己者、仲裁者和观察者,把握小说的故事发展脉络和人物特色,并排除和小说不相关的情节或内容,使得小说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深化内容的真实感。

浓郁异国情调

毛姆一生数次到达远东和南太平洋,以中国、马来半岛、印度还有太平洋群岛为背景作品为数不少,可以说异国情调也是毛姆作品的一大特色。毛姆通过对异域文化的利用,寻求自我探索和获得自我认同的反思。 作为一个西方作家,毛姆对异域文化持有一种矛盾的心理态度。一方面体会到异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又对异域文明持否定批判的态度。毛姆笔下的异国情调显然是带有西方中心主义意识,但他的真实目依然是借助所构建的形象,来实现自我探索和强化自我主体意识。

双螺旋人性探讨

毛姆认为,任何理性的探求和界定都无法穷尽“人”的全部内涵。自然主义作家无力于社会环境的改变,而现实主义作家过分宣扬个人能力,而毛姆能把社会环境和个人能力之间的关系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因此毛姆笔下人物善良与鄙恶交融、崇高与卑微同在,软弱与勇气并存,在相互对立冲突的同时,又实现了相互的渗透和转化,螺旋演进,形成善恶双螺旋的表现艺术。毛姆描写人物但不评判人物,而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把握和判断。

无止境的精神追求

对精神世界的不懈探求也是毛姆作品中的主题。在《人生的枷锁》中,毛姆首次对人性进行了细致和深刻的观察,真实地描述了旧世界的坍塌以及由于失去了精神家园而带给人们的种种困惑。“生活没有意义,活着也没有目的”结论使他把目光投向远方;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毛姆表达了他试图逃避现存价值体系的愿望。暂时的身体逃避并不能让精神通达,思特里克兰德在经历种种磨难后,最终找到心中“月亮”的故事,也诉说着毛姆对原型保罗·高更的体谅和羡慕;在《刀锋》中的主人公拉里执著地探索人生的道路,历尽艰险,终于在印度宗教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这是西方迷惘一代的典型形象,也是毛姆印度之行和自我精神的总结。持续性精神愉悦只有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得,这是毛姆的探索也是我们要走的路。

人物影响

文学影响

西方世界物质的极大变化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自身的精神世界。毛姆以其敏锐的笔触对现代性背景下人类的自由问题进行思考,试图为迷茫中的知识分子寻找一条通往精神自由之路。毛姆被誉为“莎士比亚以来第一人”“英国的莫泊桑”,他在作品中释放他隐藏痛苦的私密生活来获得幸福并将创造性的行为描述为“最迷人的人类活动”,一个可以找到安慰的地方,“既讲出秘密,又不泄露秘密”。他对文学的热爱以及诚心的奉献使他成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也最多产的作家。在毛姆去世近六十年来,“故事圣手”的作品如《月亮与六便士》《面纱》《人性的枷锁》等依然是市面上的畅销书。截止到1961年,已销售四千万册。毛姆的读者群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来源广泛,其中就包括众多的文人墨客。作家树上春树、乔治·奥威尔和张爱玲都曾表示是毛姆的忠实读者并不同程度地借鉴了毛姆的创作手法。他创作的戏剧是对英国剧坛的重要贡献,是他帮助维持了英国舞台的风俗喜剧传统,架起了长达二十几年的王尔德和考沃德之间的桥梁。《牛津引语词典》1953年版收录属于毛姆的词条。毛姆设立了毛姆文学奖奖励35岁年作家人到世界各地去观察体会,期待他们能有伟大的作品。作为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过渡人物,毛姆在传承发展文学风格上起着独特的作用。可以说他成功地拓展了英国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的版图。

社会贡献

二战期间,由于毛姆在美国广受欢迎,英国政府认为他是英国利益的最佳代言人,派他前往美国宣传抗战,获得了显著的效果。毛姆帮助犹太难民进入英国和法国,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给他们找工作和住处,并向犹太慈善团体捐赠了巨款;毛姆给母校捐赠了数千英镑,盖了新楼,建了网球场,购买了图片和家具,建了一座图书馆,还捐了一千八百册图书;1940年,毛姆将《圣诞假日》的手稿拍卖,筹集资金帮助被法西斯政权逼得无家可归的欧洲作家。

人物评价

传记作家特德·摩根曾这样评价毛姆:“毛姆是下述一切的总和:一个孤僻的孩子,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小说家,一个巴黎的放荡不羁的浪子,一个成功的伦敦西区戏剧家,一个英国社会名流,一个一战时在弗兰德斯前线的救护车驾驶员,一个潜入俄国工作的英国间谍,一个同性恋者,一个跟别人的妻子私通的丈夫,一个当代名人沙龙的殷勤主人,一个二战时的宣传家,一个自狄更斯以来拥有最多读者的小说家,一个靠细胞组织疗法保持活力的传奇人物,和一个企图不让女儿继承财产而收养他的情人秘书的固执老头子。”

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说:现代作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毛姆。

英国作家、评论家西里尔•康诺利说:如果一切都消失,仍然会有一个讲故事的人的世界,这毫无疑问就是永恒的毛姆世界,一旦我们走进这世界,就像走进柯南道尔的贝克街一样,怀着快乐的、永远回到家的感觉。

作家王安忆说:毛姆的短篇小说没有想到可以写得那么好,故事编得那么圆,使我忽然之间回到我们刚开始阅读文学作品的年代,回到自己文学创作的初衷。

皮波人物国际名人研究中心写到:毛姆被称为自狄更斯以来拥有最多读者的小说家,同时他还是一个孤僻却放浪不羁的戏剧家,一个曾经救死扶伤的社会名流,一位反对战争的宣传家和间谍。他有严重的性格缺陷,但却创造了大批赏心悦目的作品来弥补他的缺陷。他用挑剔的眼光看待着这个世界,同时也被世人挑剔地审视着。但无论如何,他的作品经历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认可和推崇,光凭这一点,他便达到了世界对他提出的一切要求。

后世纪念

英国坎伯雷国王学校收藏了毛姆画像《弄臣》,还有《兰贝斯的丽莎》和《卡塔丽娜》的手稿,还让毛姆永远长眠在母校图书馆旁。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了《斯蒂芬·凯里的艺术气质》和《人生的枷锁》手稿。每次毛姆重要诞辰,国内外很多出版社都会再版毛姆作品。制片人大卫·贝洛斯(大卫·贝洛斯)在2011年12月1日发行纪录片《揭秘毛姆》;根据毛姆作品改编电影160部;2018年10月8日,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本好书》中推荐毛姆作品《月亮与六便士》;法国费拉特角的莫雷克斯别墅如今转变成具有毛姆风格的奢华酒店;毛姆生前参与建造英国国家大剧院竣工后收藏了毛姆的部分作品。

轶事

丘吉尔的君子协定

当时温斯顿·丘吉尔是英国的海军大臣,和毛姆在斯托克庄园(Stoke Court)打高尔夫球后参加一个晚宴,先生们畅谈古今,有一位年轻人从作家的角度滔滔不绝,毛姆突然奚落了一顿,瞬间让年轻人闭嘴众人大笑。第二天,丘吉尔走到正在读报的毛姆身边说:“我们定一个君子协定,如果你保证永远不取笑我,我也保证永远不取笑你。”

面纱更名

《面纱》原版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香港,但香港政府的助理秘书提出了抗议,因此书中所有的“香港”全部更换为虚构的“清源”。此书付印期间,与主人公重名的夫妇控诉毛姆影射他们的私生活,毛姆最终用250英镑平息此事,并将“莱恩”改成了“费恩”。提前获书的评论人士认为原版奇货可居拒绝归还。在付印之后又作了很多修改,间接导致了这部书在英国重印了5次,累计印了2万多册。

被列入“盖世太保”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几个月,一位德国小说家遭纳粹政府放逐并被剥夺国籍,又为法国当局所拘留。毛姆为此义愤填膺,反应强烈,被列入“盖世太保”的黑名单。毛姆利用作家身份在大西洋两岸展开反法西斯斗争,还写就了《战争中的法国》(France At War)来鼓舞士气。

拜访辜鸿铭

1920年,毛姆因“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一定要见辜鸿铭”的传言,在来到中国后拜托朋友约见辜鸿铭,但杳无音讯。毛姆经过思考后,毛姆亲自登门拜访,两人相见后,辜鸿铭对挖苦毛姆说:“你朋友认为中国人都是苦力吧,招手就来。”毛姆客气说道:“久闻先生大名,今天特地来拜访。”接着,辜鸿铭说道:“你来看我,我觉得非常荣幸。”然后话音一转,说到“你们凭什么理由说你们比我们好呢?你们的艺术或文字比我们优美吗?呶,当你们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时候,我们已经是进化的人类了。”辜鸿铭交流时把自己的辫子拿在手里,说:“这是个象征。我是古老中国的最后的代表。”毛姆告别时,辜鸿铭专门送了他两首古诗。当他请人将这两首古诗翻译出来时,竟然是两首赠妓女的诗。这让毛姆简直哭笑不得。

犀利语句

毛姆对美国女戏剧家克莱尔·布斯·鲁斯说:爱情或许可以使这个世界旋转,可是油润它轴承的却是金钱。

《月亮与六便士》:一般人都不是他们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

《月亮与六便士》:魔鬼要行凶,必要用圣经。

《作家笔记》:若是你的快乐感不再那么强烈,那么你的痛苦也一样不再那么揪心。

《寻欢作乐》:虚伪是一个人所能寻求的最困难、最刺激神经的恶习,它需要永不间断的警觉和精神的高度集中。它不像通奸或贪食可以在空闲的时间进行;它是需要付出全部时间从事的工作;它还需要一种玩世不恭的幽默。

注释

[a]

大体老师指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

[b]

第一次出版的小说

[c]

是德语“国家秘密警察”(GeheimeStaatspolizei)的缩写Gestapo的音译。随着纳粹政权的需要,盖世太保发展成为无所不在、无所不为的恐怖统治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