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布罗陀海峡(英文:Strait of Gibraltar),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南端与非洲大陆西北部之间。海峡呈东西走向,东西长约65千米,大部分宽14~43千米。东深西浅,西部水深50~320米;东部有海沟,最深1700米;航道水深53~1181米。自大西洋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向地中海的海流速为每小时4千米。直布罗陀海峡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重要门户。直布罗陀海峡北部有西班牙和英国海外领土直布罗陀,以及非洲国家摩洛哥和南部的西班牙飞地休达。直布罗陀海峡的主要岛屿有塔里法岛,佩雷希尔岛等岛屿,面积都比较小。

本页面主要目录有关于直布罗陀海峡的:命名、位置境域、成因、地理特征、人类活动、环境问题与保护、风景名胜、相关文化等介绍

中文名

直布罗陀海峡

英文名

Strait of Gibraltar

别名

直布尔·塔里克海峡

地理坐标

北纬35°~37°和西经2°~6°

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

沿岸国家

西班牙,摩洛哥等

长度

约65千米

平均深度

375米

最深深度

1700米

连接海域

地中海,大西洋

主要岛屿

塔里法岛,佩雷希尔岛

主要港口

直布罗陀,阿尔赫西拉斯,休达,丹吉尔等

简介

直布罗陀海峡是西欧,北欧各国舰船经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南下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也是飞机选择自由过境的常用空中走廊,被称为“西方的生命线”。英国一名海军将领曾将多佛尔海峡与好望角、直布罗陀海峡、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并称为“锁住世界”的“五把钥匙”。早年直布罗陀海峡被大西洋航海家们所利用,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探险船队曾频繁地通过这里而到达大西洋,从而完成他们的探险之举。1939年,德国潜艇经直布罗陀海峡潜入地中海,击沉英国部署在地中海唯一的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直布罗陀海峡战略地位显要,英国在此修建了海军和空军基地,其中包括一条军民两用机场跑道,还有一条35公里长的隧道。

2022年05月20日20时35分,在直布罗陀海峡(北纬35°45′,西经3°65′度)发生里氏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命名

直布罗陀一名源于阿拉伯语,意为“塔里格山”。相传公元711年,摩尔入伍麦叶王朝的军官塔里格率一支7000人的队伍渡海攻打西班牙。塔里格军队强行登陆后,塔里格站在直布罗陀一巨岩上指挥作战,大败西班牙军队的10万人。而后塔里格下令在此修建直布罗陀城堡。直布罗陀海峡的名称便来源于直布罗陀城。

位置境域

直布罗陀海峡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和非洲西北角之间,经纬度为北纬35°~37°和西经2°~6°,直布罗陀海峡北部与西班牙和英国海外领土直布罗陀接壤,以及非洲国家摩洛哥和南部的西班牙飞地休达。直布罗陀海峡西起欧洲特腊法尔加尔角和非洲埃斯帕特之间的连线,东至欧罗巴角和阿勒米纳角之间的连线。

成因

在海水灌入劳伦西亚和冈瓦纳古陆的裂缝之后1亿年,非洲和南美洲开始分裂,南大西洋诞生了。在此后的3300万年里,全球的地理形态已经有一些今天的雏形了。南美洲和非洲的裂缝连接起北面的裂缝变成了大西洋洋中脊,裂缝的北端分叉围住了格陵兰岛,把它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彻底分开。北美大陆开始逆时针旋转逐渐进入今天的位置。和南美洲分开后,非洲向东北方向移动,并最终隔绝了古地中海,但是却割断了和欧洲大陆的联系,形成了今天的直布罗陀海峡。

地理特征

气候

直布罗陀海峡属于地中海型气候,冬季温湿多西风,夏季干热多东风,春季常有风暴夹雨的龙卷风。年均气温为17.2℃,其中冬季年平均气温12.4℃,夏季22℃。10月至次年4月为雨季,6~8月为旱季。平均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全年少雾。直布罗陀海峡风向多为东风或西风,从北方进入西地中海的冷气团在这里以低层高速的东风穿过,当地人称这种东风为累凡特风。

地质

海峡的海床由上新世和/或第四纪钙质沉积物覆盖的同成原Betic-Rif粘土复理石组成,这些沉积物来自繁荣的冷水珊瑚群落。裸露的基岩表面、粗大的沉积物和当地的沙丘证明了目前强大的底流条件。

大约590万年前,在所谓的墨西拿盐度危机期间,地中海和大西洋沿贝蒂奇和里凡走廊的连接逐渐受到限制,直到完全关闭,有效地导致地中海的盐度在石膏和盐沉积范围内周期性上升。在这种水化学环境中,溶解的矿物质浓度、温度和静止的水流结合并定期发生沉淀,海底层层分布着许多矿物盐。

地形地貌

直布罗陀海峡两岸为山地地貌,欧洲沿岸的山岭和峡谷向北延伸,非洲沿岸的山岭与海峡平行;两岸植物茂密,海滨沙滩较少,南岸有阿耳黑西拉斯湾、休达湾、丹吉尔湾等大海湾可防陆风。海岸陡峭,多海角,北岸有马罗基角、卡尔内罗角、欧罗巴角,南岸有阿尔米纳角、斯帕特尔角等。海峡内岛屿稀少,仅在北侧有塔里法岛,南侧有佩雷希尔岛,面积都很小。

水文

海流

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的密度差异是导致海水流动的最主要原因。在同一深度,由于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的差异,海水密度不同。因而这一深度海水的压强也不相同,产生了由地中海流向大西洋的水流,很显然是密度流。大西洋表层海水流入地中海导致出发海区的海水减少,只能是由大西洋表层相邻海区的海水前来水平补偿,地中海底层流入大西洋的海水因密度较大,有继续下沉的趋势。所以,直布罗陀海峡底层海流属密度流。

地中海海面由于蒸发旺盛,水面降低,相邻的大西洋洋面水位较高,会从直布罗陀海峡注入地中海予以补充。地中海海水密度大,从底层流入大西洋、也能导致地中海海面降低,相邻大西洋表层的海水从直布罗陀海峡流入补充,这两种情况说明该处表层海流为补偿流。同时,地中海海水盐度高,密度大,水面稍低,而大西洋海水盐度低、密度小、海面高,这种因密度差异而引起的海水从大西洋流入地中海的表层海流属密度流。因此,直布罗陀海峡的海流其底层为密度流,其表层为补偿流和密度流的混合流。

累凡特风带动大西洋表层洋流向东经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而且这股洋流的流量还大于地中海122米深处的西向洋流。

潮汐

直布罗陀海峡产生了两种类型的潮汐内波。一种向地中海传播,分解成一系列振幅为50米的非线性短内波,第二种在第一种之后,传播速度较慢,波长较长。潮汐内波具有向上和向下位移的各向同性的垂直结构,可以被识别为较高斜压模式。

温度

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年均水温17℃,与北大西洋中部水域的年均水温13.5℃相比,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比较温暖。

盐度

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的盐度为36.6‰,与北大西洋中部水域的盐度37.7‰相比,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的水会比较咸。因此从直布罗陀海峡进入的地中海水在北大西洋向西扩散,向北大西洋深水(简写:NADW)上游输送盐水。

生物

直布罗陀海峡集中了地中海最大密度的鲨鱼和鳐类,地中海软骨鱼类的丰度与离直布罗陀海峡的距离密切相关。该海峡已被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确定为重要鸟类区,因为每年有数十万只海鸟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迁徙,包括大量的斯氏鹱(Scopoli's Shearwater)和巴利阿里剪嘴鸥(Balearic Shearwater),环嘴鸥(Audouin's Gulls)和较小的黑背鸥(Black-backed Gulls)、刀嘴海雀(Razorbills)和北极海鹦(Atlantic Puffins)。

海峡周围生活着一个约36只的虎鲸群,是西欧水域为数不多的虎鲸之一。由于印制电路板(简写:PCB)材料的长期影响,这种生物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面临灭绝。

相连水系

地中海

地中海的“生命源泉”是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是世界最大的陆间海。最大长度约为2000千米,最大宽度约为800千米,平均深度约为1500米,最大深度约为5150米,面积约为2484342平方千米,盐度较高,最高达3.95‰,大西洋表层水的不断注入是地中海海水的主要补充来源。地中海,西经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连接,东北以土耳其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与黑海相连,东南经苏伊士运河出红海,是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重要交通要道。由于地中海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具有众多天然良港,航运发达,是联系欧洲南部各国和亚、欧、非三洲的重要海上交通枢纽。

直布罗陀海峡

大西洋

大西洋(Atlantic Ocean),是世界海洋面积第二大洋,占地球表面积的近20%,面积为7676.2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处波多黎各海沟深达9219米。大西洋呈“S”型,以赤道为界被划分成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此外,大西洋还有数个附属海,较大的如地中海、加勒比海、北海、波罗的海、墨西哥湾等。大西洋南北距离甚远,故气候多样,自北部格陵兰岛的极地气候,直至西非、巴西沿岸的热带沙漠或雨林气候,大西洋都囊括其中。

直布罗陀海峡

人类活动

人类文明

一些考古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大约在125,000年前生活在海峡地区。智人生活在这里的证据可以追溯到40万年前。

鉴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距离很短,直布罗陀海峡在历史上被许多民族穿越、使用,包括迦太基人、罗马人、汪达尔人、摩尔人和柏柏尔人。

从1492年开始,直布罗陀海峡开始作为防止跨海峡征服的屏障,并阻止文化和语言从非洲流入西班牙的一种方式。同年,西班牙军队袭击并推翻了海峡以北的最后一个穆斯林政府。

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地区,直布罗陀海峡这一欧洲通往非洲,地中海通往大西洋的唯一通道被阿拉伯人占据。

从八世纪初到十三世纪中叶,在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之后,直布罗陀海峡在促进文化运动的500多年之中,更多地充当了两岸两种截然不同和多样化的文化发展的分界点。

历史沿革

170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国门防守空虚,英国趁机占领直布罗陀。

1713年,西班牙被迫签订《乌得勒支和约》,将直布罗陀永久割让给英国。并且,英国宣布对直布罗陀周边3海里的领海拥有主权。

1936年5月,自西班牙政变后,西班牙共和海军试图封锁直布罗陀海峡,以防止非洲军团部队从西班牙摩洛哥运往西班牙半岛。

1939年,德国潜艇经海峡潜入地中海,击沉英国部署在地中海唯一的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

1975年美国与西班牙合作,在海峡西口西北约60千米处的罗塔建海军基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直布罗陀港区要塞设南欧联合海军司令部。

1991年海湾战争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及其盟友的大批军舰经海峡调往波斯湾。

据俄罗斯媒体2013年9月12日报道,俄黑海舰队信息保障处处长韦亚切斯拉夫·特鲁哈切夫上校称,俄罗斯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水域完成任务后,于9月11日通过直布罗陀海峡驶人地中海。

2019年2月,西班牙一艘军舰声称直布罗陀水域为“西班牙领水”,要求停泊在那一水域的商业船只离开。英国海军船只随后到场应对,西班牙军舰缓缓驶离。

2023年5月4日,英国首相里希·苏纳克和西班牙首相佩德罗·桑切斯通话,就直布罗陀问题,双方一致认为,推进英国和欧盟谈判、尽快达成合适的协议十分重要。

交通运输

自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11月凿通以来,直布罗陀海峡成为大西洋通往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捷径,成为世界重要的贸易通道。

1979年6月,西班牙和摩洛哥政府在签署了科技合作协定,在直布罗陀海峡水下开凿隧道。这项设计方案是由西班牙人佩德罗·埃维诺伊斯提出的。方案决定开凿3条平行的供火车和汽车通行的隧道,每条隧道长47千米,其中有26千米将从水下通过。工程于1985年破土动工,工程建成后每年可通过70多万乘客和400万吨货物。

地位与价值

战略

直布罗陀海峡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历来为列强争夺的目标。直布罗陀海峡是美国海军第六舰队和北约各国海军进出地中海的重要通道,也是俄罗斯黑海舰队出入大西洋的必经之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曾在直布罗陀海峡向盟国发动进攻,打沉了许多英国军舰。希特勒还企图以帮助西班牙收回直布罗陀港主权为名,抢夺对整个海峡的控制权,并从直布罗陀海峡进军北非。但由于当时西班牙的统治者佛朗哥慑于国际的反响,未敢有所表达,希特勒的计划最终没有得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北约组织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设立司令部,负责监视直布罗陀海峡周围的海域,以保证西欧国家生命线的畅通。

经济

直布罗陀海峡有重要经济价值。自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11月凿通以来,直布罗陀海峡成为大西洋通往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捷径,成为世界重要的贸易通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布罗陀海峡是横渡南大西洋的最重要的通道,运输量占21%。仅1939年10月~1940年5月,就有200多支英、法战舰队护航使1500多只运输船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抵比斯开湾各港口。据统计,当前国际海运的35%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每年航经这里的船只有7万多艘。截止目前,直布罗陀海峡是继英吉利海峡之后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石油和天然气运输是通过这个海峡进行的。欧盟所需的80%的货物和天然气必须通过直布罗陀海峡。现在这条“黄金水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有“西方海上生命线”之称,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它的作用将更加巨大。

海洋学

直布罗陀海峡具有重要的海洋学价值。海峡表层160米深的海水,以3.7千米每小时的速度从大西洋流入地中海,然而,由于盐度、密度的差异,地中海水以2.8千米每小时的速度从海峡底层西流到大西洋。这两层逆向水流使地中海水不断更新,使其充分氧化的上层水面更适宜鱼类的生长。对于地中海来讲,海峡像门槛一样挡住了大西洋海水,从而使地中海的下层海水保持温暖。

主要城市

丹吉尔

丹吉尔是摩洛哥北部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地处交通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希腊神话里,丹吉尔是大地之子安太所创建。事实上,这个城市是腓尼基人在公元前二世纪所建。伊斯兰文化对这个城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今,人们可以看到许多伊斯兰的历史遗迹,如在著名的梅迪纳老区内,有早期的苏丹王宫,宫中的御座大厅和豪华客厅迄今保存得极为完整。1962年,丹吉尔被摩洛哥国王命名为摩洛哥的“夏日之都”。如今的丹吉尔成为了北非旅游业的胜地——一间间复古风精品酒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在城市各个角落,别具风格的咖啡厅、剧院、电影院迅速崛起,其充满北非风情的城市景观也吸引了众多剧组到此取景,游客可以在《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唯爱永生》(Only Lovers Left Alive)等电影中见到丹吉尔的身影,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电影观众前来丹吉尔旅行。

直布罗陀海峡

休达

休达,摩洛哥北部塞卜泰的别称。是位于摩洛哥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属西班牙的海外自治市,位于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的东端,位于北纬35°54’,西经5°18’,同北岸的直布罗陀港相距只有26千米。这里地势险要,面积约为19平方千米的城市坐落在一个不大的海湾之中,海滩的外围是陡峻的山崖,城市的南边是艾乔山,高为194米。据记载,这座城市由迦太基人所建,后来曾被希腊人、汪达尔人、罗马人和拜占庭人先后占领。如今西班牙在这连绵起伏的群山中,修建了许多军事设施和兵营,成为西班牙在地中海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基地。

直布罗陀海峡

直布罗陀

直布罗陀位于直布罗陀海峡北岸东端的欧罗巴角上,它与对岸摩洛哥阿尔米纳角上的休达城(西班牙占)隔海相望,紧锁海峡东口,地形险要,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如今的直布罗陀“自治市”面积6.5平方千米,人口约3万,其中2/3为意大利、马耳他和西班牙人后裔,另外有英国人、摩洛哥人、西班牙人等,主要语言为英语。作为英国的海外领地,直布罗陀由英国王室委派总督进行统治。

直布罗陀海峡

主要港口

直布罗陀港

直布罗陀港位于直布罗陀市,直布罗陀海峡北岸的东端,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是直布罗陀海峡的一个要塞。直布罗陀港为自由港,在历史上,直布罗陀港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711年阿拉伯穆斯林陆海大军2万7千人在一名叫塔立克·本·扎亚德将军的率领下,跨过了海峡,从今日直布罗陀港登上欧洲大陆。后来,人们即以“塔立克”的名字作为海峡和港口的名字。在伊斯兰王国统治伊比利亚半岛的时间里(711—1492年),直布罗陀港一直是伊斯兰统治者同北非保持联系的中转站。

阿尔赫西拉斯港

阿尔赫西拉斯港位于阿尔赫西拉斯市,位于西班牙南部沿海直布罗陀海峡东北侧的阿尔赫西拉斯湾的西岸,是西班牙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和原油进口港,同时也是地中海地区第二大集装箱港口。阿尔赫西拉斯港位于大西洋和地中海相连的要塞,战略位置相当重要。有铁路与西班牙内地相连接,还与摩纳哥之间有轮渡往来。阿尔赫西拉斯港在2000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00万标准箱,占西班牙港口集装箱吞吐总量的28.76%。阿尔赫西拉斯港在2019年1-5月期间的总吞吐量累计达到4660万吨,同比增长3.2%。

环境问题与保护

海藻入侵

2019年7月4日,一种名为“厚缘藻(拉丁学名:Rugulopterix okamurae)”的藻类的入侵导致直布罗陀海峡陷入困境。这种源于亚洲的藻类的快速繁殖不仅破坏了海底森林和渔民的渔网,也使得人们在海滩散步或游泳的好心情变差。当地的海底森林已经完全消失,生长缓慢的自然物种无法与这种可在短期内大面积繁殖的物种竞争。之所以“厚缘藻”能够在直布罗陀海峡肆意生长是因为这里在过去25年里遭受过4次大规模的藻类入侵,已经变成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

自西班牙政府宣布厚缘藻为入侵物种,政府也为渔民等受害者提供援助。海藻协会也呼吁群众重新利用这种海藻,他们建议不要将其作为废物处理,而是将其用于美容、皮肤病或堆肥用途。

石油泄漏

2022年9月2日,一艘散货船在直布罗陀附近的加泰罗尼亚湾与一艘装载液化天然气油轮相撞后,发生严重石油泄漏,打捞队紧急将燃料从船上卸下。虽然这艘船在加泰罗尼亚湾的东侧发生泄漏,但环保人士表示,石油已经渗透到直布罗陀湾的西海岸。随着泄漏石油变得越来越黏稠,它会伤害所有的动物,并污染生态系统。

直布罗陀警方已部署围油栏来控制漏油,直布罗陀当局正在使用撇油器从海面上回收石油。西班牙当局也已进入警戒状态,并派巡逻队前往沿海地区,监测西班牙阿尔赫西拉斯湾可能出现的污染情况。

环境保护

据西班牙《国家报》近日报道,为了保护鲸,西班牙政府已经对通过直布罗陀海峡的船舶限速。西班牙府希望将通过直布罗陀海峡的船舶航速限制在24千米/小时来保护25头抹香鲸的家园,防止船舶通过繁忙的直布罗陀海峡时撞上它们。西班牙还希望此举措对其他种类的鲸如长须鲸有益。

1976年2月16日,阿尔巴尼亚等18个国家及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巴塞罗那签订《保护地中海免受污染公约》。《巴塞罗那公约》及其议定书还是欧盟环境署区域海洋方案——“地中海行动计划”的一部分,仅适用于“地中海地区”,即地中海本身海洋水域和所有沿岸海湾、西部的直布罗陀海峡以及东部达达尼尔海峡。

风景名胜

直布罗陀岩

直布罗陀海峡两面,有两处耸立的巨岩。北面是英属直布罗陀境内的直布罗陀巨岩,隔着海峡,在它对面的则是摩洛哥休达的雅科山。希腊传说中,这两座巨岩是大力士赫拉克勒斯分开阿特拉斯山脉,开凿直布罗陀海峡的遗存,因此被称为“赫拉克勒斯之柱”。

直布罗陀海峡

Estrecho Natural Park

Estrecho Natural Park创建于2003年,是欧洲最南端的保护区。它由一段18931公顷的长海岸线组成,从西部的格拉西亚角到东部的博洛尼亚和卡尔内罗角,在阿尔加西拉斯以南。它包括博洛尼亚自然纪念碑和兰斯山脉自然区。

公园附近有两个独立的海域,它们在直布罗陀海峡交汇,分别是大西洋和地中海。公园的海洋区域因其生物多样性而独具特色,记录了1900多种海洋动植物。公园中有许多栖息地,共有18处,分布在流动沙丘、软木橡树林地和近海淹没的沙岸。

直布罗陀海峡

斯帕特尔海角灯塔

灯塔位于丹吉尔西面十二千米的直布罗陀海峡入口处斯帕特尔角。海拔约300米,斯帕特尔角是非洲大陆最北的西点,灯塔面对辽阔浩茫的海洋,塔身高耸,隔很远都能清晰可见,夜间塔顶灯光透亮,来往船只都要据此调整航向,游客经常以灯塔为背景摄影留念。

直布罗陀海峡

相关文化

传说

传说国王欧律斯透派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去捕捉革津翁的牛群。大力神为了阻止牛群的奔跑,把横跨欧,非两大陆的两根石柱,即直布罗陀悬岩(位于今直布罗陀港之内)和穆萨山(位于摩络哥北部地区)分开,使之形成了今日的直布罗陀海峡。

传说在直布罗陀海峡,一支名为“深地中海1号”的探险队踏上了全球瞩目的文明发现之旅。他们要追寻的是那块已神秘消失的文明之地——“世界第八大洲”亚特兰蒂斯,即传说中的“大西洲”。

艺术

电影《从海底出击》以在直布罗陀海峡为发生地点,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时期,一艘德国U96型潜艇在猎杀大洋上英国商船队后,潜艇艇身受损被迫返航。通过重兵防守的直布罗陀海峡时,为了躲避英军追击,潜艇下潜至“临界值”,甚至一度超过设计极限,最终成功逃亡。

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创作了《直布罗陀水手》(Le Marin de Gibraltar),这是她早期的一部作品。小说讲述了一个男人离开他不爱的女人,抛弃了他过去的一切,登上了一艘游艇,因为他被游艇上的一个富有的美国女人所诱惑,而这个游艇上的女人却正在满世界地找寻她曾爱过的一个男人——直布罗陀水手。

东京都现代美术馆在夏天推出了弗兰西斯·埃利斯个展第二部分“直布罗陀海峡篇”。展览以埃利斯近作《遇河之前莫过桥》为中心,主展厅背对背的两块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艺术家2008年在直布罗陀海峡组织的一次“行动”:手拿“拖鞋船”的两组少年分别从西班牙塔里法和摩洛哥丹吉尔出发,面向彼此走下大海,最终在一条想象中的海平线上相遇。